-
一种是古代中国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民族避居南方而产生的食品;另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攻打桂林时,由于士兵吃不惯南方的米线,故用大米研磨成粉,做成面条状,来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情。南北朝时期(甚至更早),古烹饪书《食次》之中,记米线为“粲”。“粲”本意为精米,引申义为“精制餐食”。齐民要术中谓“粲”之制作,先取糯米磨成粉,加以蜜、水,调至稀稠适中,灌入底部钻孔之竹勺,粉浆流出为细线,再入锅中,以膏油煮熟,即为米线。以精米磨成精粉,又以精粉制成精致食品,因尊称米线为“粲”。又因其流出煮熟,乱如线麻,纠集缠绕,又称“乱积”。至宋代,米线又称“米缆”,有文献记载:“粉之且缕之,一缕百尺缰……嗟此玉食品,纳我蔬簌肠。七筋动辄空,滑腻仍甘芳。”以玉作比,可见洁白光亮细如丝线的米线是很受青睐的。明清之时,米线又称作“米糷”。宋诩《宋氏养生部》曰:“米糷,音烂,谢叠山云:‘米线’。
好吃美味的米线多种多样,那如何鉴别米线的好坏呢?01观颜色
02看外观
03闻味道
04品口感
05分水质
米线制作的原料首选桂朝大米,属于籼稻米,是传统的地方水稻,米粒细长或长椭圆,米质较轻,黏性小,胀性大,淀粉适中。由于米线的原料需要选择支链淀粉含量在80%-85%的非糯性大米,故桂朝米非常适合米线的制作